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要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,引导和支持我国宗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、中华民族、中华文化、中国共产党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。
4月10日,我校举办“依法治疆周末大讲堂”第4期,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、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生导师、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线上作“‘两个大局’视域下的‘宗教中国化’研究”的专题讲座。副院长魏建华、马召伟,院长助理祁欢参加讲座。讲座由副院长万朝林主持。党委书记任长义、纪委书记马智群采取线上方式参加。
张志刚教授是政府特殊津贴专家,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,中央统战部专家咨询组专家,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工作专家库特聘专家,曾任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,法兰克福大学DAAD客座教授。
作为长期从事宗教中国化理论研究及实践工作的知名学者,张志刚教授从“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深含的认同问题”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所贯穿的认同问题”“‘宗教中国化’与世界宗教史规律”和“‘宗教中国化’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”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开启讲座,深入讲解了“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”这一重大课题。
新疆政法学院党委班子成员、全体教师参加专题讲座
讲座中,张志刚教授指出,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时代问题、民族追求与精神脉络就是实现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”和不断构筑“中华民族认同”。并列举了清末以来梁启超、李大钊等知识分子所阐发的“对外抵制外族侵略,对内实现族类团结”的中国民族意识;抗战时期举国上下团结对敌,增强了我国各民族、各宗教界人士协力构筑中华民族认同;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步入新时代时期,国家经历了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,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等事例进行讲解。
最后,张志刚教授从学术的角度阐述,世界宗教史研究视野中的“本土化、在地化、民族化、地域化、处境化、时代化”等概念,具体就中华文化、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而论,就是意指“宗教中国化”。中国宗教传统实际上是与整个中华文化传统相适应、相融合的。具体表现在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”,“以中华文化优良传统浸润”,“因教制宜、因地制宜、因时制宜、因事制宜”地落实“宗教中国化”。
万朝林在总结发言中讲到,张教授从对政策的解读入手,从学理思考的视角,运用古今中外多个详实的案例为我们进行讲解,让我们意犹未尽,受益匪浅。
万朝林表示,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,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。宗教必须与其所处时代和人文环境相适应,实现本土化,才能得以延续。宗教中国化并非“简单的政治口号或政治运动”,而是在国内外新局势下所做出的科学研判,我们应当以学理学术支持各大宗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在与中华文化的深度对话中,在与世界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的接轨中,做好宗教经典在中国社会文化处境内的阐释,建设好中国特色的宗教思想体系。
张志刚教授的讲座引发了师生们共同弘扬“以人为本、和而不同、兼容并蓄、海纳百川、有容乃大”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共鸣,纷纷表示通过聆听张教授的讲座认识到了坚持宗教中国化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性。我们学校是新疆的政法院校,我们有责任把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、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,融入到思想政治课堂上,灌输到学生头脑中,为国家培养政治合格、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法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。
各部门、各二级学院负责人及全校师生参加此次学习。
供稿:发展规划处
文字:赵博思